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6月1日讯 (记者 吴鲁刚 通讯员 董鑫光) 近年来,菏泽市巨野县龙堌镇依托“声动巨野”宣讲品牌,整合多方力量,创新理论宣讲方式,用“接地气”的方式把带着“泥土味”的理论精神讲给群众听,把乡村振兴的种子种在了老百姓的心窝窝里。
群众需求挖掘“土阵地”
群众在哪儿,宣讲就在哪儿,龙堌镇聚焦群众需求,将宣讲主阵地从村队会议室搬到村民经常聚集的乡村小广场、文化长廊、田间地头还有农村“黄河大集”,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地宣讲理论政策,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龙堌镇根据农村居住较分散的特点,深入街头巷尾、田间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开展宣讲,乡土气息浓厚、形式不拘一格,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家的大变化看在眼中轰轰烈烈,身边的小变化感受起来更是真真切切。在各个“土阵地”上,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共同畅谈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身边发生的美好变化,忆苦思甜、憧憬未来。
理论宣讲用活“土语言”
在走村入户宣讲中,宣讲人员将宣讲内容变成接地气的“土白话”,用通俗易懂“聊家常”的方式把党的最新理论同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移风易俗、教育、医疗、养老等内容结合起来,把村民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惠民政策送上门,说群众关心的事,讲大家爱听的理,加深了老百姓对惠民政策理解,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使宣讲活动真正“活”了起来、“动”了起来、“鲜”了起来,确保讲清理论知识的同时群众们能坐得住、乐意听、记得牢。
“宣讲的内容有热乎气儿,全是我们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话。”一位听完宣讲的老党员说。一场场“家常会”互动式的宣讲,将“大道理”变成“土白话”,将理论指导变身行动指南。
草根宣讲培育“土人才”
“焦裕禄见此情景他是多沉重,只觉得抗沙治碱重任在肩……”“麟州好家风”巡回宣讲团的坠子书表演,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不仅如此,龙堌镇挖掘了一大批民间人才,成立了耿庄武术、张楼枣梆剧、路海北词“两夹弦”、广场舞、东北大秧歌等文艺志愿服务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宣讲理论知识。
“这样的表演太精彩了,我们既能了解理论知识还能观赏精彩的节目。”看完节目的一名观众表示。
理论宣讲带“土味”,“精神大餐”有香味,接地气的宣讲拉近了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一步,龙堌镇将持续探索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讲方式,对全镇进行宣讲全覆盖,推动宣讲向基层、向群众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