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汕头 舞动英歌”2023潮汕英歌舞展演。 南都拍客 郑培炀 摄
(相关资料图)
咏春拳。
泰国的英歌小演员。
我会尽最大努力,让英歌在当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正计划组织人员前往普宁,了解传统英歌形式及内容,也学习当前潮汕英歌服装的特色。
——帕那尼空市长Vijai Amaralikit
“飞针走线缀万物”的千年潮绣,在当今社会起到了延续生命的作用;“毫厘之间书千言”的陶瓷微书,对当前的精密零件加工大有启发;热血十足的普宁英歌,与年轻人喜爱的摇滚邂逅,碰撞出一种更具当代气息的民族音乐……
6月17日晚,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最新一期播出,与广大观众一同走进地方非遗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的璀璨粤地,见证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领略独属于广东的风土人情与时代风貌。
本期节目中,嘉宾们走进潮州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深度体验流行海内外的千年粤绣(潮绣)、热血十足的普宁英歌、凝聚华人精神的佛山咏春拳、精致细腻的潮州工夫茶艺,还有与当代大国重器颇有渊源的陶瓷微书技艺,20余项非遗技艺一一亮相。
南粤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这里有16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不仅在祖国大地绽放光彩,更在世界各地发展演变、落地生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南都、N视频曾推出系列报道“广东非遗的海外踪迹”,讲述智利、英国、匈牙利、泰国等地文化艺术亮点背后的广东非遗身影。
璀璨非遗
导演犯了选择困难症 普宁英歌首个登场
广东非遗琳琅满目,导演们也会有选择困难症。节目主创团队告诉南都记者,“大家审美各有不同,我们只能制定一些选择标准:能代表广东文化、地域特色、有奇绝技艺的,传播传承好、广泛应用于当代生活、具有创新性的,以及均衡选用各地市的非遗项目。”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融合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英歌,以震撼人心的磅礴力量,形成了潮汕人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拼搏进取的人们。本期节目中第一个登场的广东非遗,便是普宁英歌。
陈来发是普宁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年近古稀,但在节目中依然精神抖擞、腰背笔挺。他向观众分享秘诀,自己跳了40多年英歌,“如果想要腰身正就要学英歌舞”。出生于普宁英歌世家,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陈楷铭也出现在节目中,今年大年初一,5岁半的他在英歌队伍中扮演“时迁”,凭借有板有眼的动作和呆萌可爱的外形爆火“出圈”,虏获广大网友的心。
融合了武术、舞蹈与音乐的广东醒狮在象征着雄健、勇敢和力量的同时,更有着如意吉祥的寓意。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在节目中讲述“醒狮”之名的渊源,醒狮原名为瑞狮,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南方,“瑞”字在粤语中谐音为“睡”,具有民族忧患感的广东人便将其改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
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表示,“现在(舞狮)已经发展到女孩子也可以舞了。”节目中,女子醒狮队员在鼓乐交错之间默契配合,巧妙地控制着醒狮的头与身,在极具艺术性的表演之外,更传递了根植于中国悠久历史脉络的精神象征及文化信仰。
与“寄情于动”的演艺型非遗文化相比,更有诸多广东非遗“寄情于艺”,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透过指尖生发出独特的美学创意与文化价值。
“壶中有日月,茶里见乾坤。”在器、茶、道兼备的广东潮州,枫溪手拉朱泥壶与茶艺的相遇,又为潮州工夫茶艺赋予了灵与韵。据了解,枫溪手拉朱泥壶生产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制作过程包含近60道工序,既是茶具,也是艺术品。
此外,“以假乱真”的枫溪瓷烧制技艺,用一抔土与一盘釉料将植物生长的瞬间定格为永恒;“巧夺天工”的潮州麦秆剪贴画,用产自中原、东北地区的麦秆,创作出洋溢着乡土气息的艺术瑰宝;“集大成”的大吴泥塑技艺,则将英歌、潮绣、工夫茶等丰富广东非遗元素和技法融入到泥塑艺术中,成为记录粤地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对于这些非遗工艺品,节目组格外小心。在他们看来,“像保护自己生命一般保护非遗作品,因为这是在保护非遗传承成果”。有一次,广济桥拍摄现场一个置景的绿植被风吹倒,花盆破碎的声音惊心动魄,旁边负责枫溪瓷的导演误以为是瓷器作品破碎,当时就自责地坐地上哭,等到同事把碎花盆拿给她看才破涕为笑。
传统新生
陶瓷微书对精密零件加工大有启发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是中华文明活态传承的最好呈现。”节目主创团队向南都记者表示,非遗的传承需要走好“守正”与“创新”之路,“(如今)非遗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非遗+’的形式,绽放新的生命力。”
现代科技赋能,让传统非遗有了新生,同时非遗也给现代科技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无限可能。
“飞针走线缀万物,起落金银显盛世。”起源于唐,兴盛于明,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潮绣,凭借立体浮雕感和华丽大气的风格,如今仍持续影响着东南亚潮流。除了勾勒万物,潮绣的针法在现代更是起到了延续生命的作用。
在节目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主治医师何康介绍,就现如今的儿童肝移植手术而言,“血管吻合”是其中的重点,考虑到孩子的血管脆弱而细小,“我们会用一针一线的间断吻合,这样既能让血管对合得非常整齐,同时也能保持它是通畅的。”这种血管间断缝合法的灵感正是源于潮绣的独有针法——钉金绣针法,即以金、银线为主,铺或叠在真丝绸缎上,后用绣线将金银线钉牢。这一缝合针法能让血管“严丝合缝”“光滑平整”,让血液流通顺畅,进而有效地减少和预防术后后遗症的发生。
“毫厘之间书千言,极致追求显乾坤。”陶瓷微书滥觞于西周甲骨文,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创作的最大特点在于作者仅凭肉眼裸视,用特制毛笔在瓷器上书写极其微小的字体,而观者则需放大镜才能看清。陶瓷微书对精准、细致的追求,对当前的精密零件加工大有启发。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83厂高级技师常晓飞就是实践者。“陶瓷微书更多是控制笔,我控制的是一个刀具,两个技术是比较相通的。”他在节目里分享了其制作的“匠心”巨型数控微雕作品,“我用的是精密加工的微孔加工技术,孔径是0.03毫米,(其精细程度)在当时(2020年)处于国内比较先进的制造水平了。”常晓飞指出,“我们的航天产品是由很多个精密零部件组成的,希望有一天,当国家或者我们的航天产品需要的时候,我能够把这项技术或者技能转化到产品当中。”
与年轻群体青睐的文化形式或元素相结合,进行年轻化演绎的非遗项目也实现了创新传承。
“海风吹啊吹啊吹啊/我们可是天不怕地不怕/英勇的潮汕人”,这是由潮语摇滚乐队——六甲番乐队所创作的歌曲《英歌少年行》。主唱李四顺说,陈来发已经影响了三代人,“我们用摇滚乐去融合潮汕的英歌,它们之间是有相同的气质的,都非常阳刚、正气、催人奋进,摇滚乐的鼓点和英歌槌的打击乐结合,可以碰撞出一种更具当代气息的民族音乐。”
挥舞双拳、原地下腰、原地起身......节目中,四年级的表演者左语萱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连贯利落,这一招式名为“咏春腰”。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民乐小学校长周少伟说,“我们把咏春拳和音乐舞蹈做了一个融合,希望创造出离孩子们心灵更近的艺术作品。”
他透露,“咏春腰”这一动作,也是孩子们在比拼的过程中“玩”出来的,“功夫中讲,‘腰马合一,力从地起’,它实际上是顺势而为,才能爆发出更强大的能量。”
海外踪迹
英歌被带到泰国 如今已传承四代
南粤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不仅在祖国大地绽放光彩,更在世界各地发展演变、落地生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南都、N视频曾推出系列报道“广东非遗的海外踪迹”,从孕育二十四节令鼓响彻全球的广东狮鼓,到世界级非遗弗拉门戈舞中“马尼拉大披肩”上的广绣,从扎根泰国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潮汕英歌,到英国人下午茶桌上的潮州手拉壶,从被国际汉学界奉为瑰宝并争相研究的广东木鱼歌,到已成为拉美人防身技能的蔡李佛拳,记录了广东非遗在海外生长开新枝,书写交流互鉴新篇章的故事。
到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旅行的游客们,不仅可以买到当地特产的竹编,还能在街头巷尾见到基于英歌制作的各色人偶等文创产品,甚至可以体验一把英歌脸谱妆容。
祖籍普宁的邹弟绿是当地有名的英歌教练,100多年前,他的爷爷坐船来到泰国,并把英歌这门中华传统艺术带到这片异乡,他的家族也成为英歌的保护和传承者,如今已传承四代,教授学生无数。
南都记者了解到,帕那尼空英歌的发展,汇集了政府、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打造了英歌表演、游客体验活动,雕塑、玩偶、挂件、文化衫等文创产品开发,以及营销运营于一体的文旅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为带动当地旅游经济提供了巨大助力。
近日,帕那尼空市长Vijai Amaralikit告诉南都记者,他会尽最大努力,让英歌在当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与此同时,他正计划组织人员前往普宁,了解传统英歌形式及内容,也学习当前潮汕英歌服装的特色。
英歌在泰国东北部的乌隆府也传承数十年之久,当地本头公妈英歌队负责人、理事Komen近期向南都记者介绍,这支英歌队组建于55年前,在当地广为人知。今年中国兔年春节,由本头公妈慈善基金会出资拍摄的电影《英歌》公开上映,取材自英歌队的训练日常以及传承和发展历程。
在西班牙的剧院、酒馆、街头,总少不了弗拉门戈舞者身披“马尼拉大披肩”,舞步生风。“马尼拉大披肩”是西班牙女性钟爱的服饰之一,也是西班牙国粹、世界级非遗弗拉门戈舞蹈的传统特色之一,上面精美的刺绣正是源自广绣。
在英国伦敦街头,一家名叫“POSTCARD TEAS”的精品茶店展卖来自广东潮州的枫溪手拉朱泥壶已有十余年。这家面积不大的茶店,在社交媒体上拥有16300多位粉丝,来欣赏和购买茶具的人来自世界各地,这里也成为潮州手拉壶向世界各地流转的中转站。
店主人蒂姆(Timothy D’Offay)告诉南都记者,瑞士著名的现代艺术画廊创始人伊万·沃斯(Iwan Wirth)曾在这里购买过一套茶壶。蒂姆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想买给他妻子,同时也是作为家族收藏品。后来他们夫妻俩还有回来拜访我们,都说潮州手拉壶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海外的潮州华侨数量众多,《非遗里的中国·广东篇》的播出得到了许多华侨、华人的青睐,他们纷纷感慨:“节目勾起了满满的乡愁,看到广济桥,广济楼,潮州非遗,感觉故乡又近在咫尺啦!”
数百年来,广东非遗在海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实习生 黄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