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源代码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秘密,若被泄露将会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日前,广东省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一起侵犯商业秘密案,某公司高级技术人员程某非法窃取公司“源代码”等技术秘密,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窃取源代码侵犯商业秘密的刑事案件。源代码又称源程序,是指未编译的按照一定程序设计语言规范书写的文本文件。作为一种可读的计算机语言指令,源代码好比著名菜肴的配方。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源代码是最机密的东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此,我国民法典、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把源代码作为重要的商业秘密予以保护,刑法还设置了侵犯商业秘密罪,对窃取源代码情节严重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上述案例中,被告人程某作为某公司的技术工程师,为便利自己日后“另起炉灶”搞经营,利用职务之便,多次窃取“东家”及合作公司的“源代码”,导致合作公司损失合理许可使用费1436万元,已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且情节特别严重,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法院的判决结果,彰显了严惩窃取源代码这类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司法价值取向,给那些不恪守契约精神、任性窃取源代码的劳动者敲响了诚信警钟。
“人无信不立”,对于劳动者而言,不踩踏法律红线,自觉保守用人单位包括源代码在内的商业秘密,是基本诚信要求。也正是鉴于源代码这类特殊商业秘密的极端重要性,不少互联网企业对于掌握源代码的高级员工,都在事前与其依法签订禁业限制协议。掌握源代码的劳动者,理当恪守诚信,严格履行协议,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丧失契约精神。
遗憾的是,现实中少数有机会掌握源代码的劳动者对此不以为然,以致窃取源代码这类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时有发生。究其根源,关键在于这类劳动者利益至上驱使下的诚信缺失,而诚信缺失的背后,又与未对其全面套牢法律责任特别是刑事责任密切相关。司法实践中,因窃取源代码构成犯罪的条件较为严苛,不少劳动者窃取源代码后多被追究民事责任,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个案并不多,客观上让某些人产生了“只会赔钱不会蹲班房”的错觉,甚至因此滑向犯罪深渊而浑然不觉。
对于这类罔顾诚信、任性窃取源代码的劳动者,应强化法律责任尤其是刑事责任的威慑,才能倒逼其恪守不侵犯商业秘密的契约精神。对此,司法机关应对窃取源代码构成犯罪的劳动者,依法定罪量刑,并常态发布典型案例,让其他掌握源代码的劳动者,主动把保守源代码这类特殊商业秘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包括劳动者在内的市场主体,都应以诚取信,在契约精神的框架内谋取属于自己的利益。上述员工窃取源代码获刑的典型案例,可谓一堂诚信守法的警示课,给掌握源代码、有非分之想的劳动者敲响了法治警钟。要让更多劳动者充分认识到,企图通过窃取源代码等商业秘密快速致富,既打错了算盘,又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实在得不偿失。
劳动者应将此类案件引以为戒,自觉把诚信守法理念铭记于心,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添一份力。
(作者:张智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