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建强的肝癌外科治疗40年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2022年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此版定稿时,距原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首次发布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自2015年版以后,这本被誉为我国肝癌规范化治疗的“教科书”每两年修订一次,如今已进化到了第五版。
2023年3月,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规范诊疗全国研讨会议在上海召开,《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全国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携百余位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出席。与会专家在回顾总结2022版《指南》推广和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亦启动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的再版更新工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肝癌诊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肝癌诊疗规范化建设处于承前启后重要阶段的当下,《南方周末》携手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和罗氏制药中国,开启“十年回望规范路”专题系列,特别邀请到多位来自肝癌诊疗领域的著名专家和患者代表,分享躬身入局、砥砺求新的求索之旅,以及医患协力,成功回归正常生活的心路历程。
中国肝癌诊疗的漫漫长卷,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发展史,更是由外科、内科、介入、病理、影像、放化疗、中医药等各个学科的医学工作者共同写就的奋斗史。每个人的记忆故事都关乎生命、时间和爱,更是他们对实现“2030健康中国”的坚守和执着,为广大患者倾力以赴到最后一刻的永不妥协,也是作为精诚大医,对创新孜孜以求的探索。这里浓缩了他们在临床肿瘤学领域深耕的岁月,驻足回望,可心生鼓舞,而更多的答案会在未来之路上继续、延展。
是为序。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公元1054年,辞官归乡的王安石在人生的分叉路口写下这样的感悟。
时光交替,岁月更迭,跨越931年的时空变换。1985年,从吉林省走出的一位少年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毅然决然地选择面对医学领域最大的难题——肿瘤。“越来越多人患有肿瘤,而且肿瘤更难医治,我相信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帮助更多人。”
历史和现实交相辉映。抉择时刻,王安石毅然呈上万言书,自此开启十二年无悔改革之路;而那个砥砺前行的青年,也用四十年无倦无悔地奋斗,支撑起一方天地,陪伴中国肝癌诊疗事业跨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从踌躇满志的医学毕业生,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建强教授与医结缘的40年,见证了中国肝癌诊疗水平的进步与腾飞,躬身目睹了王安石笔下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与癌症4000多年的斗争史中,人类逐渐拥有了对抗这个“重病之王”的武器,但面对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超全球一半的中国肝癌患者来说,这种等待显得尤为漫长。好在,在那些明知很“险远”的路上,总有人“偏向虎山行”。
位于龙潭湖畔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亚洲地区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蔡建强至今已在这里工作了近40年。刚来到肿瘤医院时,这里只有胸部外科和腹部外科。因为人体腹部脏器比较多,诊疗更有难度,蔡建强选择了后者。
“肝癌是一个穷病。预后差,手术风险非常高。”在蔡建强的描述中,选择腹腔肿瘤,选择肝癌,更多的是一种气魄。“我对肝癌领域有兴趣,在不断探索。都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想挑起这个大梁。”
工作后,蔡建强师从我国著名腹部肿瘤外科专家余宏迢教授。这位医学泰斗留给蔡建强的不仅是数十年极专业的医学知识,更有医者仁心的情怀。直到今天,蔡建强在冬天给病人探体温时,还会习惯性把手先焐热。“我的老师余宏迢教授,他就是这样的。”
在蔡建强的医学生涯中,有两次改变人生的“修行”。
1994年,蔡建强赴德国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血管外科中心参观学习。在那里,他第一次观看到心脏移植手术,震撼于医学的复杂之美。5年后,他又到日本,在著名的熊本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
“上世纪末,国家开始高度重视肝胆(肿瘤),但当时整体的治疗水平相对国际来讲,尤其是对比日本,仍差得很多。”蔡建强回忆自己的留学初衷时说,“我们想在肝癌方面进一步加深认识,开展更多相关的肝癌手术。”为此,在日本的一年中,他完整观摩了600多台手术。9个月后,更是破例以访问学者身份主刀手术。
回国后,蔡建强决心在肝脏领域多做一些贡献。在他看来,外科手术没有“单打独斗”,想要真正把肝脏肿瘤处理得更安全、更好,需要包括助手、麻醉师、手术护士以及辅助科室等专业团队的帮助。
2007年,医科院肿瘤医院成立了原发性肝癌多学科诊治(MDT)团队。“我们那个时代研究肝癌主要聚焦于手术技术,现在则要研究患者生存期问题,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转化治疗等新理念、新药物、新疗法,延长患者生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蔡建强说,如今肿瘤医院MDT团队每周四都会固定讨论相关疑难病人,不管是哪一个学科的病人,大家都会认认真真研讨,做到个体化治疗,通过“量体裁衣”协助患者获得更好的获益。
“现在我们肝胆外科发展得非常好,每年肝癌手术已经超过500例,我们这支队伍也越来越强大。”蔡建强欣慰地说。
2022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此版定稿时,距原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首次发布已过去了整整十年;2023年3月,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规范诊疗全国研讨会议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在回顾总结2022版《指南》推广和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亦启动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的再版更新工作。
自2015年版以后,这本被誉为我国肝癌规范化治疗的“教科书”每两年修订一次,如今已进化到了第五版;作为专家团成员、副组长之一,蔡建强也见证着这一诊疗规范从2011年问世开始,不断打磨完善的历程。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等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肝癌临床诊治和研究的最新实践,再次修订并更新形成,旨在推动落实并达成中国政府《“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肝癌5年生存率15%的目标。
“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这版《指南》能够真正落地,尤其是落实到我们基层的群体组织当中。”
另一方面,让转化治疗在晚期肝癌患者中发挥作用,也是《指南》最主要的目的。手术是当前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相当数量的肝癌在被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无法手术切除。在这种情况下,转化治疗就有了用武之地,有望把不可切除的肝癌,转化成可以切除的状态。
“我们曾经接收过一位6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当时他的肿瘤大小已经超过18公分,无法手术切除。但是通过转化治疗,3个多月时间,这个18公分大的肿瘤就缩小了将近2/3,变成了7公分,之后我们给他做了手术,现在病人生存期已经超过一年,这在过去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蔡建强表示。
如今在医科院肿瘤医院,这样“不可想象”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多数生存期仅不到5个月的患者,在转化治疗的帮助下,平均生存期超过11个月,部分病人可以达到2年或以上。
“希望大家现在不要再‘谈肝癌色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蔡建强这样期望着,也享受着挽救患者生命后的自豪感。对他而言,看到患者长时间生存,快乐地回归社会,是作为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他的病人中有一位著名歌唱家。2005年,这位歌唱家不幸患上肝癌,当时他年事已高,确诊时肿瘤也已非常巨大,足有15公分。但是蔡建强还是给患者做了手术,这个在当时略显冒险的决定,但十几年后的今天,患者依然处于正常生活的状态,当时决策之正确也最终得以证明。
蔡建强仍然记得,术后一个月,这位患者就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并诚挚地邀请主刀医生及治疗团队去现场参加。身处音乐厅,置身于美妙的歌声中,看着曾奄奄一息如今却容光焕发的歌唱家。那些简单音符的每一次的跳动,仿佛都不再是朴素的乐曲,而是一种蓬勃、不屈的生命之声。
蔡建强坚信,这样的悦耳的生命之声,未来将会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响起……